2021/22 Métiers d’art 工坊系列
說文解藝:
八位作家書寫香奈兒Métiers d'art工坊印象
香奈兒邀請八位作家參觀le19M工坊總部,欣賞品牌豐富多元的Métiers d'art資產。踏進 這棟致敬時尚歷史與獨特工藝的全新建物,作家Anne Berest、Lilia Hassaine、Nina Bouraoui、Salomé Kiner和Sarah Chiche,作家兼作曲人Clara Ysé、音樂人兼作家Abd Al Malik以及音樂家MC Solaar為Métiers d'art的魔力深深吸引,逐一發掘各家工坊的技藝、語彙與歷史。深刻體驗化作八篇精采作品,有貼近個人的故事、極短篇、詩篇、一封信,還有記憶的隨興拾綴,向品牌無與倫比的工藝傳統致敬,其珍貴價值由le19M完整傳遞與體現。
Abd
AL MALIK
遊覽le19M工坊總部
有些場所向大眾開放,如堡壘般守護與宣揚美的靈動不息以及存在狀態。
踏進巴黎19區的奧貝維埃大街(Porte d'Aubervilliers),還沒意識到此行是為作詩而來,卻已立即接受到眼前這座繁複建築欲傳達的道理:藝術即科學,科學即以不同語言闡釋相同真理,環環相扣。
旋轉門一推,玻璃門滑開,隨著動作接續進行,整體氛圍更加清晰。只要搭乘電梯,保證能俯瞰壯觀全景。但先回到當下,一進門探訪的Massaro鞋履工坊便令我傾心不已。逐一參觀工坊,為木頭香味、裁切皮革、現代機具、古老技藝與傳統工具圍繞。我們發現不同熱忱激盪的火花,見證精湛技藝與時間的交融淬鍊。le19M體現對實踐完美的無窮耐心,各路學識在其卓越工藝面前,無不甘拜下風。接著我繼續探索,搭上電梯,無盡天際映入眼簾。來到樓上的Lemarié山茶花和羽飾工坊以及Lognon褶飾工坊,我站在門口,看著年齡各異的羽飾工匠、花卉工匠和褶飾工匠,如金匠般打造珍貴作品,想法感受瞬間湧現。le19M就像一場創意嘉年華,一場發明大賽。飽覽嫻熟技術與光影變化,沉醉於在巴黎天空下不停飛舞的專家之手與燦爛陽光,讓我明白是人造就了專業。因此,le19M一切以品質至上,堅持反抗機器為生產而生產的舉動。這些以微笑招呼我,隨後又埋首工作的男女工匠,成就的是藝術,是反映自身專業素養的工藝技巧。人與工藝互相映照,相輔相成。工匠即藝術家,這就對了!就像古字「Artifex」既代表藝術家也代表工匠,將這兩個字與卓越和廣博畫上等號。
就算離開le19M,它也將與你同在。我們承諾守護傳統,滋養現代;我們誓言以美對抗世世代代的一切醜惡
le19M於勞工階級街區歌頌團結,我完全明白其迫切與磅礡詩意。就像Rudy Ricciotti以鋼鐵和線條譜寫的禮讚,也就是我開頭所稱的堡壘。在這座阿波羅神廟(阿波羅為文藝之神,也與柏拉圖的(神聖幾何」描述相符),我們體認到維護藝術傳統的關鍵在於方法的傳承,幫助現代人更加靠近美。旋轉門一推,玻璃門滑開,隨著動作接續進行,整體氛圍更加清晰。只要搭乘電梯,保證能俯瞰壯觀全景。但先回到當下,一進門探訪的Massaro鞋履工坊便令我傾心不已。逐一參觀工坊,為木頭香味、裁切皮革、現代機具、古老技藝與傳統工具圍繞。我們發現不同熱忱激盪的火花,見證精湛技藝與時間的交融淬鍊
le19M體現對實踐完美的無窮耐心,各路學識在其卓越工藝面前,無不甘拜下風。接著我繼續探索,搭上電梯,無盡天際映入眼簾。來到樓上的Lemarié山茶花和羽飾工坊以及Lognon褶飾工坊,我站在門口,看著年齡各異的羽飾工匠、花卉工匠和褶飾工匠,如「金匠」般打造珍貴作品,想法感受瞬間湧現。le19M就像一場創意嘉年華,一場發明大賽。飽覽嫻熟技術與光影變化,沉醉於在巴黎天空下不停飛舞的專家之手與燦爛陽光,讓我明白是人造就了專業。因此,le19M一切以品質至上,堅持反抗機器為生產而生產的舉動。這些以微笑招呼我,隨後又埋首工作的男女工匠,成就的是藝術,是反映自身專業素養的工藝技巧。人與工藝互相映照,相輔相成。工匠即藝術家,這就對了!就像古字Artifex既代表藝術家也代表工匠,將這兩個字與卓越和廣博畫上等號。
就算離開le19M,它也將與你同在。我們承諾守護傳統,滋養現代;我們誓言以美對抗世世代代的一切醜惡。le19M於勞工階級街區歌頌團結,我完全明白其迫切與磅礡詩意。就像Rudy Ricciotti以鋼鐵和線條譜寫的禮讚,也就是我開頭所稱的堡壘。在這座阿波羅神廟(阿波羅為文藝之神,也與柏拉圖的神聖幾何」描述相符),我們體認到維護藝術傳統的關鍵在於方法的傳承,幫助現代人更加靠近美。
ANNE
BEREST
工坊語彙
穿梭Maisons d'art 各工坊,活潑有力的字詞不絕於耳,工匠對話的韻律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喜悅之中,因為這些極少聽見的詞彙,這些幾乎被遺忘的用法,承載著無比強烈的情感,就像腦海中突然浮現的氣味一樣,佔據你的心神,瞬間神遊至想像國度。沒有什麼比工匠的專業術語更令人著迷,這些詞彙匯聚所有技藝、手法與高深學問。
工坊語彙體現語言之美,細膩描述一個充滿畫面的世界,也象徵高效的工作節奏與各工坊的和諧運作,將精湛技藝代代相傳。
對我來說,聽見和遇上一個瀕臨遺忘的字詞,給我的感動最深,畢竟每個人都會將平時用不到的特定用法和字詞,從內建字典裡一一刪除。
所以只要聽到一個珍稀字詞,我就覺得萬分感激。因為文字是人類記憶的載體。
拜訪Maison Michel帽飾工坊(1936年於巴黎創立,專門製作精美帽飾)那天,裁縫師與製帽師正忙著為聖凱瑟琳節 (Saint Catherine's Day) 作準備。此法國傳統節日從中世紀延續至今,每年11月25日,年滿25歲的未婚女性(稱作Catherinette)會戴上綠黃相間的華麗女帽盛大慶祝,綠色與黃色象徵著希望與家庭。訂製服界相當重視這項傳統,今年香奈兒就邀請80位Catherinette和Nicolas(男伴)戴著充滿個人特色的訂製帽飾現身巴黎街頭。
有些人戴著Capeline寬緣帽飾,通常為草編材質,作遮陽用。這類帽飾源於古代女性用來遮蓋頭部與肩頸的帽兜 (hood),夏天用透氣布料,冬天則為羊毛。
工坊使用的Weismann縫紉機,能完成舉世無雙的一繩成形製帽法,即讓草編繩沿著帽子的形狀旋轉車縫。這款縫紉機差點就要絕跡,幸好僅存的一台在最後關頭被發現並保存下來。目前全世界只有兩位女士知道如何操作,Blanche和Noémie,這麼美的名字,且讓我在此點出。
Capeline最常見的裝飾為羅緞緞帶。羅緞是有凸起紋理的絲質布料,沒有垂直飾邊,經常用來修飾帽子線條或作為裙子腰帶。羅緞這個字(Grosgrain)有一股特別的魅力,首先是頭韻\gʁo.gʁɛ̃\,唸起來就像一隻胖貓發出的滿足呼嚕聲。其次是在法文裡,這個字帶有與大自然有關的雙重意涵。Grain(穀物)除了聯想到小麥或咖啡,還有雨水,因為當伴隨強風就會下暴雨,雨滴如 Gros(大的)Grain(穀物)一樣重。
CLARA
YSÉ
Métiers d’art之於香奈兒
正午時分,踏進壯觀的le19M。
綿延白線與凸窗直射天際。
穿過走廊,接著步上天橋。首先來到Goossens金銀器珠寶工坊,迎接我的是傳承與工藝總監Patrick Goossens。
室內氛圍意外摩登,整齊排列的房間、窗戶、機器、全神貫注的工匠,接著瞧見第一顆珠寶,再來一塊水晶碎片。我拉開一個抽屜,如螢光鵝卵石的寶石就要溢出。突然我覺得自己像是童話故事裡的小拇指(Little Thumbling),置身在25,500平方公尺的金屬叢林。
啜著熱咖啡,四周青銅色的珊瑚與手鏈靜靜地彷彿躺在海底,Patrick Goossens說起父親於1950年創立工坊的故事。他是當時的珠寶大師,在高級訂製珠寶史留名;很快就受到香奈兒女士欽點,為她製作個人藏品。兩人聯手模糊界線、跳脫想像,將目光轉向拜占庭與文藝復興藝術。
Patrick Goossens當年十歲。早上他和父親一起去羅浮宮欣賞大師作品。我想像兩人站在一扇鍛造鐵門前,低聲分享了什麼祕密,以及15世紀畫作的哪些筆觸住進他們眼底,幻化成在我上方輕輕搖晃的水晶燈輪廓。我看見一位30多歲的男子點火焊銅。我仍在le19M裡,由人領著從辦公室來到工作室,探索作品如何製成。
接下來一切都變得模糊。不論我多努力理解細節、記下技巧,像個好學生在紅色小筆記本裡密密麻麻寫著元素名稱,我卻被拉回過去,開始感覺特定作品的重量與氣勢竄入體內。我感受到一股魔力,來自作品承載的時間。各種注視、世界與時代交替,匯聚於頸間與手腕。我憶起哥倫比亞的原住民高基族(Kogi),向哥國政府要回前哥倫布時期的珠寶,埋藏於亞馬遜森林,以重拾原始療癒能力。
我幻想le19M房間地板鋪滿寶石。我化身深海尋寶獵人。海水注滿房間,寶石在水下閃閃發光,海浪聲從遠方傳來,辦公室滿是千變萬化的浮游生物、斑斕魚群,還有被鹽吞沒的古老遺跡與深海宮殿。水晶燈隨著海浪緩緩移動。我笑了。我想起面向天空的凸窗,但什麼都不見了,只剩一望無際的海溝。各種元素圍著我跳舞,一邊唸著咒語,對於出現在我的白日夢裡覺得十分有趣。我想起Patrick Goossens和他父親。我看見木頭與大理石,青銅與白金,樹脂與粉晶的組合。
他繼續說著,海溝消失了。我坐在辦公室椅子上,眼前咖啡已冷。珠寶沒有真假,重要的是工藝。我好奇人由什麼組成,是什麼讓我們成為可觸實體。我們和這些寶石有幾分相似,我對自己說,黃金與樹脂相依,人不也是衝突的產物,異質世界互相競爭,形塑我們的力量,讓我們極度脆弱,對美漫不經心。
Claude
mc solaar
藝於指掌
巴黎19區,le19M所在之處
從外觀即見建物人性一面,細長金屬向古盧泰西亞招手。
一切盡在均衡…那字母…字母M。
一座花園通往昔日時光,靈巧雙手傳承古老技藝。
在凡事只需一指的今日,在我記憶漸流失的今日。
藝術家與工匠延續工藝美妙存在。
我看見羽飾、人造花、刺繡織匠。珠寶匠、製帽師、裝飾師和褶 飾工匠。手套工匠、
裝飾元素、分毫不差的織布機,酒燈、澱粉漿、火焰、製鞋工匠。
從古老切割工具、金工器具和經典作品,從19世紀到這十年…完全法國製造:
若配飾不可或缺,必造極呈現
完美!
巴黎,le19 M,奧貝維埃大街。連行家也神魂蕩漾。我依然
不出聲,瞠目盯著五指如何創造美麗。
P.S.
直到走訪le19M我才然理解Maureen Angot《Nos Coutures》曲中真諦。
焊接留痕,
針
留跡
縫製成形痕跡全消。
工藝薈萃,淬鍊件件非凡。
LILIA
Hassaine
致香奈兒之藝
以花冠寫成的超現實詩篇化作立體印花
素雅無香的山茶花,捲起,加以刺繡,
喚起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對愛之花的追憶。
嘉德麗雅蘭。
山楂花。
牡丹。
朵朵如女人。
各有嬌嬈曲線,覆以法蘭絨、蕾絲或烏干紗。
從莖到蕊盛裝打扮。
花團錦簇形塑一種時尚呈現,一種超凡特質,一種獨特個性。
凡花皆舉世無雙。
潛心自然的科萊特 (Colette),想必會停下腳步細細端詳平頂硬草帽、香蕉絲製成的鐘形帽和密織草編,在模具上一一成形。
模具依尺寸精準裁切,木屑如桃子果皮般散落,一位男工匠輕撫其光滑表面,大地之母的曲線。
源自永生之樹。
帽飾親吻額頭,感念人們傳承記憶。
至於巴爾札克(Balzac),想必會定睛製作真絲褶飾的巧手。
仔細觀察織布機,運轉數百年的工序。
觀察這座感官博物館裡,一位年輕女子的纖纖玉手。
她留下的印記。
還有二十、一百年後,其他巧手傳承之藝。
接著是幻化自鴕鳥羽毛,停駐於草帽的蝴蝶。
如海中母獅的海葵,綻放於緞面禮服,無水依然。
矛盾的色彩,詩意的驚喜,值得鮑希斯·維昂 (Boris Vian) 提筆。
Métiers d’art的藝術工匠,玩轉木材、布料、羽毛或草編,為大自然呈現創意。
他們由她欽點創作,為她而作。
為她獻上靈感。
NINA
Bouraoui
思緒如線
(訪Montex刺繡工坊之感)
我相信思緒的力量,相信思緒能如巫術般左右愛人和暗戀之人的情感。喜怒哀樂,恐懼狂喜,得失成敗,全在腦海組織碰撞。思緒就像恆動的旋轉木馬,自由迴旋,無可阻擋,無權改變。思緒神聖不可侵犯;我深知其光明力量與黑暗深淵。思而後言,但思緒本為語言,如一首神祕的內在旋律。
小時候,我將所思所想畫成一條線,一條兩條在紙上倍增。它們互相交織卻不會迷失。思緒築起自己的國度,但其大門我仍未開啟。畫線之舉,無意間為我的刺繡工作奠定基礎。童年是未來這個小小劇場的舞台,我們在此扮演無邊夢想與願望。
長久以來我為沉默環繞,俯著身如駕船般流暢操控針線,熟練到閉著眼都知道下一步:我的一雙巧手從不出錯,無須注視,從下方將針線穿出,將線與線連接成圖紋。與我思緒密不可分的繡線,固定金飾、流蘇和珠飾,就如將夢想、懷疑和疑問植入腦海。有時線由鉤針領著,穿過皮革、斜紋軟呢、烏干紗,這些或柔軟或堅韌的呆板布料,添上精緻刺繡後瞬間洋溢活力。我以用來編織生命的耐心與持之以恆的熱忱,完成極小到極大的刺繡。時間不會白白流逝,它是充滿愛的建築師,亦是盟友,一磚一瓦補強我。
一針一線,我以刺繡譜寫無字故事,也補起內心的缺口,撫慰靈魂之傷,我就像願意拿筆墨交換針線的作家,只為刺下我的故事。
日復一日,我刺下思緒,整理再拆解,直到完美平衡,孜孜不倦守護和諧。日復一日,我刺下人生的變動紛擾,一針一線地將生命力量與精美設計融為一體,就像作家一字一句編織故事。心手如連體嬰,手聽命於心,將刺繡變成我的願望描摹,但沒人知曉。
我的身體固定在桌面,宛如走鋼索的人,由繡線支撐-但我絕不會跌入虛無深淵,不會迷失或受傷,因為刺繡也是一種修補,補無人知曉、難以分辨、隱而不顯之處,或藏於皺褶間,猶如肌膚下的血肉,熾紅蠢動。一再修補,就像Louise Bourgeois的裁縫師母親,啟發她創作蜘蛛形象,將吐絲結網的生物,化作聳立於歐美的巨大雕塑。
沒錯,我信奉思想,相信其聚善之力:如果我想著平靜,也許就能獲得平靜;如果我想著愛,也許愛就能戰勝仇恨,我的意志如此運作著。多年來我學會以刺繡描繪平靜,學會為更好的世界祈禱,也學會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我祈求的奇蹟會出現。
在斗篷、外套、裙裝、襯衫的圖案下,我認出自己內心世界的場景、岔路、迷幻森林和大海,曾經那無所畏懼又多愁善感的青少女,在這些地方留下眼淚,經歷成長與背叛,我不會否認這些曾經,因為現在的我是由過去形塑。
我的私密心思隨著布料延展,與設計師的創意交融。我們有了聯繫,繪畫者、欣賞者、穿戴服飾者,和揉入思緒完成刺繡的我,以一場盛宴將我們團結,生活在同一世界、同一片大地的男男女女,看著彼此、尊重彼此,在天堂的庇蔭下,攜手迎接溫柔的勝利。
SALOMÉ
Kiner
給Coco的一封信
I.
你知道嗎,
我看見製帽師
俯身工作
膝蓋將底下泡棉壓出印來
手掌用力將麥稈
壓向被歲月
亮的椴木模具
我還看見車縫師,
膝上放著皮革鞋底
伴著鐵鎚敲擊鞋面的聲響
還有藏在工作檯下,熱咖啡的白煙
我手不巧,
文字是維生工具
她們卻恰好相反:
一雙靈巧小手(petites mains)
凡女性工作之處
耳邊即響起母獅哮吼
潛伏於我們的王國裡
花冠裝飾之下
是我們守望的獵場
斯坎德培是真英雄
武士也戴山茶花
Coco我亦以創作
告別傷痛與是非。
II.
我想像你在麗池酒店
珍稀的小羊臀皮
和華美酒店的酒吧之間
存在多少舉止動作?
腳踩踏板
腳踝打拍
你心生不耐
無所事事者不是騙徒
就是腳上了翅膀
聽說
你討厭過節
每到八月一號
供應商就得等著
你如雪片般的訂單
社交場合少見你身影
巴黎之心紊亂跳動
更顯你形單影隻
夜晚
你輕撫獸皮
試著遺忘馬球男孩
你讓跳躍障礙
不僅限於馬術
只要設計鞋履
就是用來步行
III.
1957年
歐姬芙 (Georgia O'Keeffe) 畫白色鳶尾
你作黑白雙色鞋
為它裝上方形跟
時間走了超過半世紀
架上的它盯著我
緞面鞋尖
柔軟繫帶
莊嚴神態,目光炯炯
我想像踩著它的雙腿
筆直纖長
隱喻那座城市
至今仍臣服於你
形狀的遊戲場
令我迷失
每個名字各有故事
發生在踏過的石子路之下
望向窗外
塞納河鮮明流過
我聽見美人魚之歌
穿過奧貝維埃大街
我想像你在芳登廣場
茶色眼珠定睛來往行人
幾乎沒有什麼得不到
只要付出足夠努力
你知道嗎,
我們的手一點也不小
足以編織凌雲壯志
插翼涼鞋或後繫帶鞋
帶著我們奔向命運
他們說我們極端
意思是:極端自由
我們是女人
我們是藝術家
你以創作明志
包頭高跟鞋為載體
我以繡線將你作品的回音刺下
在句與句之間
SARAH
Chiche
生命之線
Lesage刺繡工坊的典藏室充滿神奇之事,他告訴我。每個盒子就像書本,蘊藏無限可能;打開一個,等於翻開一篇故事,各式各樣的感受、狂想、能量與幻覺迸發而出。刺繡即是假象,讓你相信世上真有帶著亮片、圓珠甚至貝殼和糖果紙的布料。看看這個,他邊說邊打開盒子:只見一個飾以浮雕的口袋樣本,柔軟如精巧的鳥巢,襯托以鳥為主題設計的外套。他熟練地闔上蓋子,再打開另一個:裡面展示由烏木雕漆屏風啟發的晚禮服大衣細節,完全以亮片和金色珠飾刺繡而成,目的是呈現印象派風格,使刺繡成為一幅畫,可以發現有些亮片甚至重新上色;這小小樣本含有約40個元素,華美程度令人驚豔。從紡織物到纖維素纖維或玻璃管珠逐一欣賞,倍感富麗奢華,即疊加大量材料的1980、90年代標誌性風格;反之,2000年代可能會使用珍珠、管珠或水晶,但風格語彙維持簡約。現在,跟我來。
Lesage擁有全球最大的藝術刺繡收藏,多達75,000個樣本在此休眠,如同許多等待發掘的故事。離開典藏室,我跟著他穿過迷宮般的走廊,來到裝著凸窗的寬敞房間,裡頭大概有15人在自己的工作桌前忙碌。我在其中一桌停下腳步。看著針刺破布料,留下一串串圓珠與亮片組成的花卉。
轉瞬之間,刺繡師將針從布料背面穿到正面,拉緊線、繞個圈,再下針。你在這工作多久了,我問。噢,40年有了吧,她回,視線沒離開手上工作。看著眼前的柔弱背影,我忽然意識到,對於刺繡的熱忱讓她情願永遠維持同一個姿勢,但經年累月的曲身付出終究一點一點反映在身軀變化上。你的背或手臂會痛嗎?在鏡片後方,瞇起的雙眼依舊專注。她的手指停了半晌。會啊,有的時候會痛,她微笑著說。語畢,又動作了起來。
我再次看著她的手指飛舞,如芭蕾般令人著迷,一分一秒過去圖紋漸漸現形,我的心也跟著砰砰直跳。在眼花撩亂的圓珠與亮片間,浮現幾張未受歲月摧殘的臉龐,甚至比40年前我還是孩子時更青春亮麗,她們的臉貼著我的臉,面容飄進腦海。繡線往前的動作將我拉回一個小時候以為永遠不會變的時空,但我早已明白(儘管沒有完全接受)逝去的不會再回來。
再一次見到這些已離世的女性,憶起好久好久以前,在不復存在的房子裡,她們的爽朗笑聲和連串淚珠填滿我的童年。在那裡,每天早晨祖母會以疲憊卻優雅的手勢套上珊瑚紅綴花長袍,將悲傷隱藏起來,接著躺在沙發唸書給我聽。另一處,每天夜晚,母親會換上簡約高雅的金色或普魯士藍長洋裝,或是華麗的亮片短裙和羽毛外套,將缺點遮蓋起來,接著出門追夢,或說追逐她的幻想,手挽著一個我一無所知卻嫉妒不已的男人。
我想,也許人生這匹布正是這樣織成的吧,將淚水藏在背面。因為,如同針不能偏離軌跡,儘管竭盡全力維持同樣姿態,年少的自己永遠無法完全原諒長大後的自己,就算成年人看似信守所有承諾。陽光劃過房間,我又看見她們的臉龐;愉悅的身影在眼前閃過然後遠去。猶如歲月這台織布機的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始終懸於生命之線。伴隨永恆交織的日與夜、美與殘破、愛與陰影,我們也和繡線一樣時而推進,時而倒退。

2021/22 Métiers d’art 工坊系列